,核物理中的对称能在此决定了其中可能的组分。

这个壳层的密度达到了核物质密度,形成了紧致的均匀中子系统——可能这个才是最符合公众对于中子星的认知的壳层。

这时候壳层的组成还多了缪子,因为电子的费米能不断增大,甚至达到了缪子的静止质量。

然后就是内核,物理界预期会出现带有s夸克的超子(和缪子出现的原因类似),这中间有著名的超子疑难的问题。

除此之外,pi介子和k介子的集体激发会破坏空间宇称,还可能出现介子凝聚等等……

后世关于高速旋转的中子星……也就是脉冲星还有着所谓的灯塔模型,不过这玩意儿目前似乎也有推导重来的风险。

当时徐云还基于脉冲星的某些性质写了个新书开头,想着下本书发布来着。

结果没想到一年不到使用的理论就快废了,只能说现代理论成果的更新速度确实有点儿快……

总而言之。

后世对于中子星都了解甚少,更别说如今这个时期的物理学家了。

即便是杨振宁这样的大佬,面对这些概念也显得有些无力。

因此徐云在和杨振宁的交谈过程中很多话都是收着说的,比如脉冲星的各类参数。

后世兔子们的黔省fast天眼已经探测到了超过800颗,有时一天几个,有时几天一个。(这里推荐一下fast的官网)

目前观测到最慢的脉冲星周期大概是10秒自转一次,已知最快的脉冲星转速每秒716圈,表面的线速度达到光速的四分之一,编号psrj1748-2446ad。

在不自爆身份的情况下。

徐云敢把这个数字说给杨振宁听,这位大佬不以为徐云有精神病都算是心态好的了。

过了足足有三四分钟吧。

杨振宁方才重新拿起电话,对徐云问道:

“……小徐,就算你说的脉冲星真的存在,那么它和引力波探测又有什么关系?”

徐云闻言暗赞了一声不愧是大佬,在这种情况下都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徐云引出脉冲星的目的,可是为了原初引力波来着。

如果脉冲星和原初引力波无关,那么它转的再快也没有意义。

于是徐云组织了一番语言,继续说道:

“杨先生,您应该知道,根据奥本海默归纳出来的中子星模型,脉冲星会发射很强的双极辐射。”

“假设——我是说假设啊,假设脉冲星的自转轴和磁轴有一定的偏角,那会发生什么事?”

“偏角?”

杨振宁眨了眨眼,思索着说道:

“如果自转轴和磁轴有偏角存在,那么当脉冲星磁轴扫过地球的时候,我们就会接受到一个脉冲信号。”

“而两次脉冲信号的间隔,就等于自转周期……咦,等等!”

只见杨振宁的声音骤然拔高了几分:

“小徐,你的意思莫非是……”

“如果我们能找到自转周期是毫秒级别的脉冲星,就可以根据自转周期的变化,去探测原初引力波?”

啪!

徐云闻言隔空打了个响指,脸上的表情显得很灿烂:

“没错!”

早先提及过。

如果单纯依靠科技设备,想要探测到原初引力波最少都需要架起比柯伊伯带还大的探测器。

这对于现如今的人类科技水平而言显然是不可能的,不过后世的物理学家却在宇宙中找到了一个天然的引力波探测器。

那就是……脉冲星。

脉冲星除了转速高之外,更重要的是它的磁场强度也很高。

磁场的衡量单位叫“高斯”,字母表示为gs。

地球磁场为07gs,就足以抵挡太阳风的侵袭;

木星磁场达到14gs,是地球的20倍;

太阳磁场极区普遍磁场很低,只有1gs,但太阳磁场活动性很大,两极喷发时可达1000gs,日面宁静区磁节点磁场强度也达到上千gs,黑子爆发磁场可达4000gs。

这些看起来已经很强的磁场,与中子星磁场比起来完全是小儿科了:

中子星的磁场强度至少在数千亿gs以上,绝大多数脉冲星表面极区磁场强度都高于10000亿gs,甚至高达20万亿gs。

超高强度的磁场可以为辐射束提供极强的动力,同时从磁极在各个方向中炸出——这些磁极并不总是与脉冲星的旋转轴对齐,就像地球的南北磁极不与我们星球的旋转轴对齐一样。

在这种情况下。

毫秒脉冲星就像具有稳定周期的太空灯塔,当它扫过地球的时候,我们就在射电波段探测到一个脉冲。

我们可以把脉冲到达的时间准确地记录下来,这类脉冲到达时间之间的间隔理论上是恒定不变的,但实际上这些间隔会有极其细微的变化。

导致这些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