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第2/3页)
章节报错
前给自己叠了足足两分钟的甲,一直到主持人都嫌烦了,他才话锋一转:
&esp;&esp;“cg的使用,是否会湮没掉许多有价值的技术,最终也影响到成片的质量。”
&esp;&esp;这话说的太干了,是枝裕和举了个例子,他到韩国拍电影时,有一幕是主角开车,窗外绵延的海岸线后退,海风刮进了主角的车内,吹动头发……
&esp;&esp;这场景很常见,理解起来没有任何难度。
&esp;&esp;韩国人拿几块绿色的挡板一拉,就开始加特效了:风扇在镜头外吹,主角在车内前后耸动,假装车在动的样子。
&esp;&esp;是枝裕和虽然是导演,但是初来乍到,不好坏了当地人的规矩。当晚这一段拍完后接音轨,他反复矫正,始终不行。这是因为没有在真的海边拍摄,那些海鸟的叫声,海风的声音都是后期加的,和主角的头发丝飘动并不一致……
&esp;&esp;是枝裕和觉得这是个大问题,第二天拿出来要求现场拍,韩国人觉得他匪夷所思,但迫于导演的淫威,最终还是去海边拍了。
&esp;&esp;他说:“能控制并不代表全部,这是拍电影的乐趣之一;我觉得韩国同行的表现,有点太过了。”
&esp;&esp;方沂由于片子正要在韩国卖,不好批评韩国同行,怕激起了民族情绪,于是和稀泥:
&esp;&esp;“韩国拍电视的时候,据说是边拍边放,为了保证效率,他们这么做是没什么问题的……”
&esp;&esp;是枝裕和以为方沂在嘲讽他,没想到方沂又说:
&esp;&esp;“但是在电影里面,由于影院的设备和家用设备完全不是一个级别,这点音轨不匹配的细节最终会被耳尖的观众发现,成为一个遗憾……我想电影之所以能从不要钱的电视那吸引到人,正是因为精益求精,提供了电视无法提供的视效,这视效当然也包括了音效,观众愿意为这份‘完美’付出票钱……”
&esp;&esp;看起来好像是枝裕和反而在赞同方沂。
&esp;&esp;初战方沂大胜。
&esp;&esp;遗憾的是,之后就不是这样了,是枝裕和开始疯狂冲塔,方沂只能把和稀泥进行到底,气势上输了几分。
&esp;&esp;是枝裕和对日本国内长期没有“电影专项发展基金”开炮,认为这个金额韩国是34,大陆是5,法国达到了恐怖的11,而日本是零。
&esp;&esp;他认为非好莱坞的电影生产国应该提高这个税收,抵抗老美的文化霸权。
&esp;&esp;之后又把话题带到电影界的性丑闻和制作环境——即底层场务的工作环境恶劣。
&esp;&esp;但是没关系!方沂醒悟了,他也可以批评日本影坛!他和是枝裕和两人一唱一和,在座谈会的最后二十分钟,共同得出日本电影药丸的结论!
&esp;&esp;台下的摄制组来自于nhk,这一期访谈将会做成纪录片,从电视台人员的脸上,显然他们都感受到了悲痛:亚洲独一档的青年导演,以及本国的年轻俊杰,同时对本国影坛发出了告诫,他们的论证过程都是缜密的,提供的数据都是一手可信的。
&esp;&esp;是时候塔塔开了!那些只知道制造丑闻的老家伙们!
&esp;&esp;是你们挡住了年轻人前进的步伐。
&esp;&esp;方沂在后半段那种想说而不能说的“李安”式表情,则被理解为善意的怜悯,这进一步刺激了小日子的自尊心。
&esp;&esp;日本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esp;&esp;座谈在业界传的很快。
&esp;&esp;方沂拍摄尼康广告的最后一天,头一次见到偶像的导演庵野秀明很沉默,也许是因为听说了那场座谈。
&esp;&esp;和方沂合作的机会难得,正如他当年和宫崎骏座谈时,他感到灵魂上“战栗一般的享受”,为此,他连呼吸都曾反复练习。
&esp;&esp;第424章 真正的天才在哪里】
&esp;&esp;广告主题很简单,是对《情书》电影的再模仿:方沂身穿咖啡色的大衣搭配浅蓝色的围巾,马丁靴,眼神古井无波……最重要的是那一副眼镜。
&esp;&esp;制作组精挑细选了一副复古圆框眼镜,戴在方沂的身上,并让他找扮演“尹川”时候的神态,让他在漫天大雪中随时挂着一副忧郁的样,从而成功还原出一个形象上更成熟的“尹川”。
&esp;&esp;他手里拿着的相机是尼康d7000,10年上市,当前的一代神机,吊锤新垣结衣所代言的佳能同级别产品。
&esp;&esp;为了在东京找到合适的雪景,整个拍摄现场搬到了富士山上。十月份正是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