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第4/5页)
章节报错
大王的国书,新罗世世代代,皆为大唐外藩,国中贵胄子弟,当入长安宿卫天子,以尽臣节!仁寿大将军在大唐二十余年,侍奉两代天子,忠勤恭谨,乃人臣之楷模,天子视之为腹心,谁又会把仁寿大将军视为囚徒?大王乃是仁寿大将军的兄长,弟弟在长安二十余年,也该轮换一下,由您去长安尽自己的本分,换弟弟来新罗为王了!”
“这个……”老者顿时哑然,金仁问在大唐的待遇众人皆知,可谓是荣宠满身,即便是关陇子弟能够蒙恩如此深重的也不多。显然,金法敏如果去长安,大唐肯定是不会苛待他的,官职、待遇、薪俸都不会差,但再好的金鸟笼也是鸟笼,如何及得上在新罗自立为王呢?
“那以大同江以南为境,这又从何说起呢?”老者问道:“这等于是让新罗让出两三百里之地,岂有这等道理?”
“因为那本就不是新罗之地,乃是你们凭借诈力所得,大将军让你们交出来,不另外加以惩罚,已经是看在仁寿大将军的面子上了!”狄仁杰冷笑道:“若是依照大将军本来的意思,就连汉江之地他都要割让出来,交给熊津都督府管辖了!”
“汉江之地也要割去?”金法敏大怒:“我新罗统辖汉江之地有两百余年了,岂有一言割之的道理?王文佐以为自己是什么?神佛菩萨吗?张张嘴,就要别人生,别人死?”
狄仁杰笑了笑,也不说话,他也看出了新罗君臣之间有些嫌隙,他受命前来固然已经置生死于度外,但也不至于自己找死。王文佐在信里面嘴炮已经放的很响了,自己没必要再跳出来拉仇恨,万一把金法敏惹爆了,一刀把自己砍了,那岂不是冤枉的很?
“大王且息怒!”那老者也看出金法敏状况有点不对,万一真的让这厮把这个唐人使臣一刀砍了,那王文佐杀过来玉石俱焚,自己岂不是冤枉了。说白了,去长安当人质的又不是自己,犯不着太认真。他笑了笑:“时间不早了,贵使臣不如先去歇息,明日再议!”
重振家门的希望
“这王文佐实在是太过份了,他把我新罗当成什么了?最下贱的奴婢嘛?一封信来就要我们这样那样。”狄仁杰已经离开良久,金法敏却依旧余怒未消。
“陛下其实也不必太过生气,照老夫看,这位唐国的王大将军也算是颇有诚意了!”方才应答狄仁杰的老者答道:“说白了,高句丽故地的精华也就只有两处:大同江两岸,辽南那些谷地,辽南那些谷地唐人是肯定不会让出来的,而大同江两岸我们已经得其半,这么看来,这位王大将军也算是颇有诚意了!只是要陛下去长安肯定不能应允,必须力争!”
“不错,如果陛下可以不去长安,那也不是不可以商量!”
“嗯,这位王大将军一来,形势就大不一样了。原先我们可以坐看唐人和靺鞨契丹等蛮子拼个你死我活,慢慢蚕食高句丽故地,而他一回辽东,倭国肯定会有所动作,我新罗反倒三面受敌,这就不妙了!”
“是呀!虽说我们已经全据平壤,但说实话平壤往北不远便都是荒芜山地的贫瘠之地,除了满山的树林和蛮子啥都没有,占了也就是个名头便宜,并无实利,还给唐人权当是卖个面子,只要我们得了里子,又有什么大不了的?”
金法敏冷眼旁观,听着大臣们的交谈。显然,这些新罗大臣们对狄仁杰带来的来信的态度和金法敏是迥然不同的:对于金法敏来说,王文佐来信中开出的条件刻薄而又傲慢,根本无法接受;而对于这些大臣来说,王文佐来信的条件,如果刨除掉金法敏必须去长安当人质之外,甚至可以说是相当宽厚的。
之所以新罗君臣们对同一封信有两种完全迥然不同态度,有两个原因:王文佐这封信的主要针对对象金法敏本人,而非新罗;他甚至允许新罗保留了在高句丽灭亡后侵占的一部分土地,当然前提是新罗王必须是金仁问。而对于这些新罗大臣来说,王座上是金法敏还是金仁问,其实对他们的利益都没有太大的影响,换一个新罗王来免除未来的战争,并不是什么太难做出的选择。当然现在当着金法敏的面,这些大臣不太可能公然表示让大王为了大家牺牲一下自我,但这不等于他们不会背地里玩什么小花招。
其次就是王文佐的到来让整个局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王文佐到来之前,以薛仁贵为首的唐安东都督府实际上是无法调动百济故地和倭国的兵力和资源,甚至就连熊津都督府和倭国故地都无法由一个将领统一指挥,协同作战(这是王文佐故意让沈法僧等人官职相近,不让相互统辖的结果。这样就可以避免王文佐去长安久了,被留守当地的将领架空)。这样一来,新罗的本土实际上就不会受到太大威胁,所以金法敏才可以不断投入资源和援兵资助高句丽的残党、靺鞨人,迫使唐军将有限的力量投入海东大陆之上,而他就能慢慢的蚕食朝鲜半岛上的高句丽故地。
而王文佐到来之后,立刻将百济故地和倭国的力量重新整合在了一个统一的意志之下,如此一来,新罗国顿时陷入了三面包围之中,哪怕这两地的兵力没有发动进攻,新罗人也不可能像先前那样无所顾忌的行动,继续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