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第1/2页)
章节报错
卫苍领了命,自派人飞马去打前站不提。
人在旅途,需求也变得简单直接。洛千淮一想到温暖的床榻,热腾腾的洗澡水,心中就喜悦不已,唇边眼角都挂了笑。
“茶。”清冷的声音落入她的耳畔。洛千淮立马敛了笑容,极不情愿地提起了包着厚厚的丝棉套子保温的茶壶,稍一掂量,只给自己倒了大半杯便放了回去:
“茶水没了。主上还是先忍一忍吧,等到了地方再烧水。否则停下来一耽搁,怕是等天全黑了也赶不到。”
墨公子看看她杯中的茶汤,目光在茶壶与自己的杯上转了一圈,抬头定睛看着她,不置可否。
洛千淮自从知道对方不想要自己的命,就彻底放松下来。她想通了,在墨公子这些人眼中,容貌话术演技什么都是虚的,真正能保住自己性命的,靠的还是她的医术。
所谓一招鲜,吃遍天,就是如此了。她既是这大豫唯一一位中西兼修的医生,脑中又牢牢记住了前世无数个验方,自然是奇货可居。相比之下,那个金创药方子不过是其中的沧海一粟罢了,根本算不得什么。
既然如此,她就必须端起神医的款儿来,不能让这一位仗着自己年轻怕死就欺负了去,最起码也得争取到与薛温差不多的待遇才行。
这头一件事,就是再不能随便端茶倒水,让人家把自己当下人使唤。
洛千淮不理会她,自顾自地端起了杯,泯了一口。这壶茶放了大半天,早就变得温凉了,口感讲真相当一般,但是和没有茶的人对比起来,就变得分外地香醇。
说来也怪,那墨公子似乎还真就吃了她这一套,竟也默默地忍了下来,只是时不时地瞄她几眼,再也不置一辞。
车轮辘辘,很快便越过了忻州的界碑,视野中也渐渐盈满青山的轮廓。
苍青色的天空陷落在黯淡的云霞里,能见度越来越低。路上的行人却肉眼可见地变多了。
拖家带口成群,各个都是衣衫褴褛,眼神空洞,看到车队过来,全都瑟缩地避到了一旁,与之前在忻州时所见的全不相同。
洛千淮注意到,他们前进的方向,与墨公子的车队正好相反,全都是要到忻州去的。
墨公子亲自卷起了另一边的帘子,只看了一眼,便明白她在想些什么。
“前面方圆二百余里,都是汾阳王的封地。”他轻声提示道:“汾阳王虞寿,是当今陛下的侄孙,大豫文帝第七子虞晁的五世孙。”
洛千淮微微一愣,忽然明白了过来:“你是说,汾阳王不恤下民,所以治下百姓才会想要逃到忻州去?”
墨公子欣赏地看了她一眼:“你倒是一点就透。那虞寿何止是不恤百姓,根本就是昏庸暴虐。袭爵不过一年,就将汾阳搅得怨生载道,民不聊生。”
他提及汾阳王之名时,随意无比,毫无半分敬意。
洛千淮没有在意这些。她想起了之前得到的信息,不由得皱起了眉头:“可是他们既是逃出来的,那就不会有路引。怕是好不容易到了忻州,也未必能够进得去城,落得了户。”
墨公子面上的笑意更深了。“正常来说,确实如此。涉及诸侯王封地,一般人都会谨慎行事,更不要说,汾阳王还是为数极少的,自文帝传到今日仍未除国的诸侯王。”
汾阳的那个云岗村
洛千淮想了想,又问道:“可是若是像你说的,这汾阳王如此作为,当今皇上为什么还能容忍他这么久……难道是他欺上瞒下,所以上面根本不知情?”
“呵呵。”虞楚低声笑了起来:“洛大娘子难道不知,我大豫的诸侯王封地内,从国相、长史到护卫,全都有陛下的耳目。虞寿为人如何,陛下早就一清二楚,但仍然同意由他来承袭王位,又是因为什么?”
洛千淮前世既是学霸,本身又对国史文学很有兴趣,看过的史书其实不少,闻言稍一思索,便有所猜测:“你的意思是,陛下欲听凭他任性胡为,直到多行不义,再顺手诛灭?”
哪知墨公子哂笑一声:“洛大娘子怕是对今上有什么误解。他老人家并不怕诸侯王昏庸无道,只要他们安分守己,不生反心,便根本懒得理会。”
“可是,这汾阳的百姓难道就活该受苦吗?”洛千惟愕然问道。
“今上七岁便为太子,十六岁登基,从未出西京一步,又岂会将那些草民的性命,记挂在心上。”墨公子淡淡地道:“更何况,他们既已被封给了汾阳王,荣辱性命便操之他手,又与陛下何干?”
“但他们也是大豫的子民,视陛下为君父啊!”
“那又如何?”墨公子垂了眸:“陛下的心太大,要装的东西太多了。”
洛千淮默然,转头望向窗外那些干瘦麻木的人,心下戚然。
“不过你也不要担心。”墨公子又开了口:“我先前说的是,一般人确实不会接受这些难民。”
“可是你们忻州的这位刺史,却并不是一般人。”
洛千淮霍然抬头:“你的意思是?”
“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