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师,师祖,师叔祖。”

玄和向苏午、显真显直依次行礼以后,直起身形,看着被两位女冠簇拥在中间的那道高大身影,一时之间却也不知该言语些甚么,好在他目光一扫,竟未在周围发现鼎灵祖师的身影,心中一动,在此刻总算是找到了话题,“鼎灵祖师与您联手并合‘闾山神谱’,镇压‘三清之足’。

不知今下情况如何?

鼎灵祖师去了何处?”

“闾山神谱与我所修‘黄天法旨’已然彻底并合,你与诸弟子身居闾山庙系当中,对此应有几分感应。

三清之足如今再无复苏之患。”苏午向玄和说道,“鼎灵与我联手镇压了三清之足以后,受我之托,自去做一件要事去了。

时机合适之时,她自会现身。”

“原来如此。”

玄和点了点头,小心翼翼地将目光投向苏午身畔的显真、显直两位师长,一抬眼却发现二者此时亦将目光投向了他。

他心中一个激灵,故作镇定,环视四下之后,还未想到该如何开口与开山祖师交谈,便听祖师首先道:“在场闾山道士,有八百余人之多。

而今随着‘真闾山’被镇压,闾山道士栖身之地,已经荡然无存。

我们现下所处这片山林,实是在闽中郡某一处无有人烟的深山之内。

玄和,你为闾山掌教,对于门下诸道院道脉弟子,现下可有甚么安排?今后有何打算?”

一听祖师如此询问,玄和立时躬身回道:“弟子如今与其余闾山道士一样,俱是初次踏足现世之中,不知现世当中情形,却不敢贸然做下任何决策。

祖师在现世之中活动日久,对于当下闾山弟子如何安顿,祖师必已有了成算,我等一切听凭祖师安排。”

“听凭祖师安排!”

闾山群道跟着一齐向苏午稽首行礼。

苏午见状笑着道:“我将你们带回现世之中,自然对你们有一番安排,今下实是想问你等众人,是否有先在世间周游一回,了却心中某些念想的打算?

若有此般打算,我都会准允,亦会帮你们做好周游天下的种种准备。”

开山祖师这样温和,与其展露出那般强绝手段,简直是判若两人。众弟子闻言犹豫了一番,最终还是都婉拒了苏午的好意。

“回禀祖师。

弟子是明时生人,而今因天下诡变,忽逆转光阴,来到当下唐时。

若在明时,弟子着实有些念想留在红尘浊世之中,须要了结。但在今时,弟子父母亲人等等还未见有因果端倪,便也不存在与此有关的尘缘与念想了。

是以便不往世间周游,一切听凭祖师安排。”

“弟子也是这样想的。”

“骤然履足现世,弟子还有些畏怯,还是等一切熟悉以后,再谈及其他……”

闾山群道俱婉拒了苏午的提议,苏午见此,自然也不会再多勉强,他点了点头,道:“既然如此,那你们便与我一同回长安去。

先在长安熟悉世情,增长修行。

日后随玄门镇诡队周游各地,磨砺自身罢。”

所谓玄门、所谓镇诡队等等,闾山道士俱不了解,但祖师既然如此安排,他们也都欣然答允。

如此,苏午与众道商量过后,便又显化出电光印记,将他们统统裹挟入庙系之中,带着一众闾山道士,就此归返长安!

、死期将至

开元九年。

玄门总理天下法脉,设十天干、十二地支、六十甲子共八十二支镇诡队,广布巨唐诸州县,清理诡灾祸患。

至于乡野之间,则以‘灶王神教’薪火传遍各处。

大唐生人甲盈满朝野,以至于鬼市暗巷之中,渐有残损生人甲流通。

普天之下,名山大岳之间,兴设‘诡狱’,乃立五岳黑狱、十七大狱、四十九铁狱,关押天下鬼祟,时有雕刻工匠‘杨惠之’声名鹊起,于诸名山间雕刻神佛之相。

此般山岳威灵,自有神异。

或能庇护当地百姓,或可威压流窜恶诡。

杨惠之因而被尊为开元第一圣,世称‘雕圣’、‘塑圣’。曾经与之齐名,甚至名声更压过其一头的‘画圣吴道子’,此时已然偃旗息鼓,去向逐渐不为人所知。

天下之间,英雄辈出。

诡患灾祸一时止息。

‘天下无诡’的大盛世,就此而至。

时人称当朝皇帝‘李隆基’为‘圣帝’,比圣人作天日,李隆基垂拱而治,令天下有如此繁荣局面,因此广受臣民拥趸。

其时,天下法脉尽数归拢玄门之中,总摄玄门领袖‘张午’者,因开创‘生人甲’体系,于大唐诸地乡野之间播撒香火,派驻镇诡队,镇压诸多天诡、鬼王于五岳大狱之中,更难免声名盛极。

天下法脉传人,乃称张午作‘圣人’。

玄门都领袖与今时圣帝,正如日月当空,一时同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