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4节(第2/3页)
章节报错
丁广河虽然不是什么大人物,但中华书局直属皇家产业。
按照皇室规定,行省主事一年一入京,府域主事两年一入京,县域主事三年一入京。当然,偏远的地方行省主事可以通过驿传来送文书账册,未必需要亲自到京师。
丁广河有幸见到太子,还是在迁都之后的第一个除夕日,皇帝朱允炆与太子朱文奎同时现身英烈广场。
那一日,建文皇帝发布了先拜祭后拜年的诏令。
这也意味着大明王朝的除夕日被定为拜祭日,无论身在何处,都需要去就近的英烈碑拜祭一番,然后才是迎接元旦新年。
同样是那一日,朱文奎代皇帝发表了“察奸治贪零容忍”的文章,将朝廷之策定在了整顿官场之上。
太子虽未成年,可其表现出的对贪腐欺民官吏零容忍的强势与威严令无数百姓欢喜。
那日,丁广河在。
朱文奎虽然不认识丁广河,但看他紧张与恭敬的神情便明白过来,笑着安抚道:“孤来这里不是找你麻烦,将书局的账册拿过来就好。”
丁广河连忙将账册找出,送至桌案上,问道:“殿下可是想找售卖最好的是哪些书?”
朱文奎微微点头。
丁广河放松了一些,说:“今年上半年卖得最好的书,还是往年的四本,即《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瀛涯胜览》与《太祖开国志》。不过有两本书异军突起,最近售卖的不错,在这沧州城,也有不少人购买。”
朱文奎抬起头看向丁广河,问道:“哪两本书?”
丁广河安排伙计找来两本书,然后递给朱文奎:“一本是前宋沈括的《梦溪笔谈》,还有一本名为《国子监的天才监生》。”
朱文奎微微皱眉。
《梦溪笔谈》销量增加可以理解,毕竟这里面学问庞杂,一些社学启蒙时也会引导弟子翻阅这本书。倒是这《国子监的天才监生》,可是第一次听闻与见到,当看到署名是胡濙时,朱文奎有些郁闷了,这个祭酒不是很忙嘛,怎么还有时间去写书?
只听说胡濙在研究医学,准备写医书,没听说过胡濙还写国子监监生的书啊。
打开一看,好嘛,还真记录了不少惊才绝艳的天才。
比如商学院的周忱,这家伙在西疆省苦干多年,为丝绸之路贡献很大,直升户部侍郎。比如刑部侍郎王淮,早年间在国子监也是一等一的人才。
朱文奎还看到了周昌、郭嘉乐、胡其仪、宋断断等人的名字。
书的框架很简单:
人物,精彩的故事,蕴含的道理,要成为这种人应该具备的能力。
不得不说,这种简单的安排,却很让人喜欢看,尤其是一些故事值得津津乐道,浮想联翩,比如胡其仪乘热气球飞天差点被冻死的事,既宣传了胡其仪为追求学问不畏死亡的勇气,也传达了温度会随着高度的变化而变化的道理。
朱文奎看向丁广河,问道:“这书多少钱,百姓能买得起吗?”
丁广河笑道:“殿下,这本书在所有书里算是便宜,三百八十文。搁十几年前,确实没多少人能买得起,可如今百姓手中不缺几百文钱。民间以读书为乐,以有书为荣,一些人家甚至还将书摆在了厅房里,故意邀人去吃饭,看到自家买的书,以此为乐……”
朱文奎笑了。
虽说攀比虚荣要不得,可这攀比的不是穿着,不是山珍海味,而是书籍,这倒是一件好事。
于谦问道:“这里的百姓每年大概有多少存余?”
丁广河想了想,认真地说:“这个倒没仔细计算过,但在码头卸货的那些农夫,每年做工就能有六七贯,这还不包括农忙时,加上家中庄稼所得,林林总总一年下来还是能有十几贯钱,去了一家花销,走访送礼等,每年留下个五至八贯钱还是可能。”
朱文奎点了点头。
五贯钱虽是不多,可对于寻常百姓之家已是不错。积累个十年,家中不敢说富,但也不至于因为一两年连续的减产绝收而造成家破人亡、妻离子散。
百姓有了抗灾能力,朝廷稳定的基石便铺好了。
自沧州离开,朱文奎、于谦等人一路南下,走走停停,在六月底抵达了金陵。
通济门外。
人群聚在一起,纷纷攘攘。
宋远扯着嗓子喊道:“清山装配厂,要三十人,长期做工,一旬八百文,一旬一结。”
陈锋不甘示弱,声音更高了:“大舟纺织厂,要四十人……”
“有没有去玻璃厂的?”
“面粉厂煤工来三个!”
于谦站在人群之外,看着热闹的场景,皱眉道:“出了好多不曾听闻的行当。”
朱文奎一只手摸着下巴,思索着。
父皇曾说过,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是会进入另一个阶段的,或许政治体系不变更,但经济体系会先发生变化。有一个名为资本主义经济的东西,会伴随着商业、手工业的发展,无可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