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据完整的情况下,合外力f可以轻松用笔计算出来。

然后大家可以拿结果来判断合外力是大还是小,是人拉的力,还是驴拉的力等等……就像用oxika值大小来分辨计算目标符合哪种暗物质模型一样。

但f这个合外力的计算难度,和质量和加速度a的测量难度其实是不成正相关的。

可能是用秤砣甚至手掌掂量出来的估算值,也可能是用最精密的仪器得出来的高精度数值。

其中中科院这次提供的运算数据,就属于后面这种情况。

同时眼下随着各大机构最终成功的出炉。

这些数值也不存在科院虚构的情况——暗物质的实锤就在那儿呢。

也就是说威腾不可能像铃木厚人那样从二次发散参数方面提出质疑,认为科大造假了。

那么威腾问这两个数值是什么目的呢?

就在潘院士眉头微微皱起的时候,台下的威腾又说道:

“潘先生,我想问的是……你们没有感觉fx取值和指数映射生成元之间似乎有些怪异吗?”

潘院士盯着威腾看了几秒钟,方才意有所指的开口道:

“很抱歉,威腾先生,我觉得有必要向您强调一点——或者说您应该也知道,根据各大机构反馈的复验结果,科院这次给出的数据不存在任何造假的情况。”

“况且fx取值和指数映射生成元都是第二轮得出的数值,参与的机构不下四十家……”

潘院士此时依旧保持着克制与尊重,不过语气和语义中已经带上了一些警告的意味。

只是令潘院士有些奇怪的是……

威腾在台下静静听完这番话后,既没有表示不满,也没有露出怯色,而是飞快的摆了摆手:

“抱歉,潘先生,你可能误会我的意思了。”

“我不是在指责科院的数据有问题,而是指这两个数据不应该是那两组数字——如果只有盘古粒子作为参量的话。”

随后他想了想,又举了个例子:

“太阳系的行星发现史大家应该都知道吧?在18世纪的时候,威廉·赫歇尔发现了现如今的天王星。”

“接着奥本·勒维耶等人通过轨道天王星的摄动,以牛顿定律计算出了海王星的位置,这也是经典物理在宇宙学的一大知名成就。”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界发现海王星的存在不足以修正天王星的偏差。”

“打个比方,海王星对天王星的理论影响是-22,但天王星的实际偏差却是-3。”

“直到冥王星被发现,这个误差才被优化到了一个相对合理的区间——虽然依旧存在偏差,但那是极端精细、需要用到超算才能体现的数值。”

“根据我刚才的计算,眼下科院给出的fx取值和指数映射生成元,似乎也存在这么一个情况——前者太大,后者太小。”

“……”

潘院士沉默了几秒钟,心中骤然冒出了一个猜测:

“威腾先生,您的意思是……”

威腾与潘院士对视了好一会儿,方才重重一点头:

“没错,潘先生,我认为在盘古粒子周围的轨道上,可能同样存在着一颗未被发现的……”

“冥王星。”

……

平地惊雷一声响,小徐博士初登场(中)

“……轨道中的冥王星?”

听到威腾的这番话。

饶是潘院士的发布会阅历丰富,经历过的大战小战无数,此时也忍不住露出了一丝极其明显的错愕。

这td是什么鬼……

不过很快。

潘院士便迅速回过了神,并且飞快的在脑海中过了一遍威腾的话。

fx取值太大,指数映射生成元却太小?

学过粒子物理的同学应该都知道。

所谓fx取值,是针对主粒子……也就是∧4685超子提出的一种数值。

这个数值有些类似粒子研究中的鼓包,不过一般会降低到13tev左右,顶多20tev。

也就是属于一种可以直接测量出来的取值,不需要经过其他处理。

指数映射生成元则比较不同一点。

它不像fx取值这样可以直接测量出来,而是一种取样后通过数学解析得出来的映射。

举个例子。

众所周知。

指数函数et的本质,描述的是一个微分方程:

dy/dt=y。

这个方程的物理意义可以解读为你的速度大小,永远等于你的位置大小。

也就是位置的导数,永远等于你的位置大小。

换句话说。

任意点p到点exp_p(v)的曲线长度,等于初始切向量v的长度。

而p点沿着局部测地线行走v的长度个距离所到达的点,便是指数映射的像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