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多也就是在乐清这一亩三分地上,沈老爷多少能说话算数。

毕竟有五千人手驻守在这里,任谁说话声音都会大上很多。

沈毅把孙太监请到了自己的营帐里,等到孙太监落座之后,他才笑着说道:“市舶司开市的事情,不能你我关起门来说了算,这样罢,咱们先定下一个日子,然后我给浙江巡抚衙门写信,请浙江巡抚,浙江布政使,按察使以及临安知府,温州知府来,一并参与开市。”

“到时候办的热闹一些。”

沈老爷脸上带着淡淡的笑容:“以后也就没有人敢惹麻烦了。”

孙谨愣了愣,然后抬头看向沈毅,问道:“沈相公,那些省里的大人们,愿意来参与开市么?”

“周抚台为人热情,乐于助人。”

沈毅轻声道:“我想他是愿意来的。”

“他是浙江巡抚,他来了,布政使、按察使还有临安的知府,多少都会给他一些面子。”

沈毅轻声笑道:“因此,他们应该都是会来的。”

周抚台被沈毅拿捏住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把柄。

那就是他的儿子,意图谋害钦差!

这个罪名可小可大,一旦沈老爷报知宫里,皇帝追究下来,周抚台的前程尚且两说,他那个儿子的性命,是一定会丢了的。

任谁也保不住他。

因为一旦闹大了,这件事就涉及到皇权威严了,而皇权威严在明面上是绝对不可侵犯的。

且不说是为了自己的前途,还是为了自己儿子的性命,周义山都被沈毅拿捏的死死的,基本上没有任何跳脱出去的可能性。

当然了,原本想要拿捏住这么一位封疆大吏,是觉难办到的事情,即便是手里有了一些所谓的证据,也顺利的提交到了皇帝那里,但是这个时代毕竟是人治而不是法治,沈毅在皇帝那里的重要性很难超过一位二品的封疆大吏,就算把铁证递上去,也不是说扳倒就能扳倒的。

因此,沈老爷这一次之所以能够拿捏住周抚台,手里有把柄只是一方面的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皇帝足够支持他。

也是托了周公子的福。

如果不是周公子,上一次沈毅去临安府,就算是想要见周义山,恐怕都要花费一些周折,至于说服周义山全力支持市舶司,则更需要付出一些利益出来作为代价,甚至是那种需要报给小皇帝同意的代价。

不过现在,有周抚台“愿意”帮忙,市舶司在浙江官场上,几乎没有什么阻力了。

或者说,压力都被周抚台一个人给挡下来了。

至于这位周抚台能不能完全挡住浙江官场的压力,则不在沈老爷的考虑范围之内。

沈毅跟孙谨聊了一会关于市舶司的事情之后,沈老爷看向孙谨,微笑道:“孙公公,市舶司的事情,咱们商量个大致的时间之后,还是由你给宫里递一封奏书,跟陛下详细说明为好,以免到时候宫里有什么不一样的意见落下来,你我反倒难做。”

“都确定好了之后,在今年十月左右,把乐清的市舶司开了,这样咱们的差事都算是办好了,今年过年回建康,你我都能过个好年。”

孙太监脸上露出了恭谨的表情,微微低头道:“沈相公能帮忙请来省里的诸位大人,那宫里的事情,咱家自然都会问好,不会拖沈相公您的后腿。”

“那就好办了。”

沈毅微笑道:“那咱们就各自办好各自的事情,至于市舶司开市的时间,就先定在十月十五,如何?”

孙太监很识趣的站了起来,对着沈毅毕恭毕敬的低头行礼道:“是,都按沈相公的意思来。”

他脸上带着很是恭顺的表情:“这趟差事办好了,回到建康之后,奴婢们永远记得沈相公您的恩德。”

此时此刻,孙太监不知不觉之间连自称都变了。

权力场上,讲究的就是一个互相捧场,互相给面子。

人家是宫里的天使,都这么给沈毅面子,沈老爷也不能完全无动于衷。

于是,沈毅也挤出了一个笑脸,对着孙谨拱了拱手道:“孙公公现在就已经是紫衣太监,等这趟差事办完回到建康,在内廷恐怕就是数一数二的人物了,将来说不定,沈某还有很多事要求到公公头上。”

孙谨有些惶恐的低头道:“我等都是在高公公手底下做事,能办好差事报效陛下,就已经是天大的福分了,别的事情是万万不敢想的。”

孙谨知道沈毅跟高公公认识,而且很熟。

这种时候,只要有点脑子的,都会表现出对高公公忠心耿耿的模样。

至于脸上的笑容之下,隐藏了怎样的野心,则只有这位孙太监本人心里清楚了。

两个人说了一些车轱辘话之后,沈毅亲自把孙太监送出了抗倭军大营。

刚送走这位孙太监,沈毅就看到薛威领着二十来个人从外面赶回来,各个神情呆滞,如同丢了魂魄一般。

不过薛威还是看到了大营门口的沈毅,他带着二十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