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了不起的成就,毕竟农业社会的恢复总是相当漫长的。

当然,人口数量肯定是大大不如了。

初步统计,至光烈十二年,各布政使司在册的编户齐民,不过一千八百万户,六千二百万口,虽然说,这很大程度有战乱之后,大量隐户以及流民尚未编户的原因,但相较于万历年间,人口减少了不下三分之一,却是事实。

于是乎,在此基础上,此时大明的人均生活水准,居然还要比万历中年要好些。

所以,许多中产之家,在满足了温饱之后,不免会对一些更高级的农副产品有需求。

比如蔗糖

而除了甘蔗外,吕宋也适宜于种植许多热带作物,只是这年代运输不便,难以保鲜,无法投入市场,不如蔗糖方便。

不要小看这小小的蔗糖,在历史上,这就是十七至十九世纪,两百年间,西方殖民者开拓的重要原动力。

要知道,此时整个欧洲的市场加起来,都未必有大明关内十三省大,随着经济复苏,民间,尤其是江南地区的消费能力恢复。

这些商人们,只恨甘蔗田不够多而已。

至于为什么是吕宋,原因也很简单。

朝廷修订《大明律》,并不是什么秘密,每月《启民报》上都有刊登相关消息。

随着《民律》即将出台,对于雇佣劳动的保护,以及其他相关政策,包括耕地保证,以及兼并加税等等,相较于在国内开设种植园的高昂成本,在吕宋、安南等地就要划算得多。

因为这些地方并不在《民律》统辖范围内,尤其是无需遵从《雇佣劳动法》。

而朝廷也鼓励民间资本,向外投资,以倾泄通货膨胀带来的压力,平衡出入口差值。

整个吕宋乃至于棉兰老岛,对于这些凶光毕露的海商们,无异于一块肥肉。

-------------------------------------

海坛岛之战,消息传到马尼拉,顿时引发了空前的惊恐

城内哭声不绝,因为不少水手和商人的家眷都还在马尼拉,但大家更加不知所措的,是对事情走向的迷惘。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因为所有人都忽然发现,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他们居然找不到什么应对手段了。

海上力量已经被摧毁殆尽,就连将城内人口全部撤出的船都凑不齐。

剩下还能做什么?据城抵抗?虽然马尼拉城堡不比台湾的热兰遮差多少,但事实已经证明,在绝对的力量优势下,完全没啥作用。

顶多也就迁延一下时间,可迁延了又如何呢?坚守的前提,是得有援兵,而马尼拉的援兵,哪怕最近,也得从印度调,无有两三月功夫,怕是影子都见不着。

更何况,荷西远东舰队合力尚且对方倾力一击,可印度方向的战舰数量,还不如之前荷西联军的三分之一呢!

既然不能全部撤走,那自然就是各显神通了。

马尼拉总督,毫无“与城共存亡”的觉悟,直接第一个登上了私人双桅帆船,往印尼方向逃命。

他原本也是海商,这官也是买来的,大不了不挣钱就是,何必把性命搭上呢?

其余有门路的海商纷纷效仿,至于没有门路的,还有那些个水手、工匠、士兵及其家属,便只能的惊惶中看着一艘艘脱弦而出帆船,独自愁苦了。

当然,也不乏愤怒之下,夺船杀人的。

命都快没了,谁管你哪家老爷呢?

在马尼拉的西班牙人并不多,撑死也就两三千而已。

可陷入惶恐的,却不止他们。

西班牙人走了,对于吕宋意味着什么呢?

在过去几十年间,为了防范和打压华侨移民,西班牙当局总是偏袒于当地土着,借他们之手,来打击华侨的发展。

因为华侨不同于尚未开化的当地土着,这些移民熟练掌握先进农耕技术,又勤劳吃苦,在人少地多却资源丰富的吕宋,财富积累很快。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有自己的文化圈和信仰,互相抱团,也很难被洋人那下三滥的挑拨手段威胁,与西班牙人格格不入。

一旦壮大起来,很容易就可以威胁到西班牙人的统治。

故而西班牙殖民者虽然也依赖于华侨们创造的财富,却又对于华侨一向十分防备,不惜支持土着,多次对华侨进行可耻的洗劫与屠杀。

为的就是保持华侨在吕宋岛上的附庸地位。

而现在,伴随着象征西班牙统治的总督大人,一艘双桅帆船飞速往南逃去。

有仇报仇,有怨报怨的时机也到来了。

吕宋华侨以闽粤两省人氏居多,这些也本都是宗族观念较强,民风彪悍的地方。

在得知西班牙总督出逃后,又经某些潜伏于吕宋的“神秘人”策动下,先于明军的到来之前,就展开了报复行动。

曾经依附于殖民者,在华侨面前耀武扬威、血债累累